醫學常識
何謂阿茲海默症
2023-09-01
作者:小港濟世中醫  楊清州院長

壹、何謂阿茲海默症
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年老者出現記憶力變差,心智衰退甚至失智的情形,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結果,同時似乎也頗為接受,認為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,但目前科學界相信老化並不等同於痴呆。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日增,有記憶、認知方面困擾的dementia(失智、痴呆,以下稱為失智)病患也日漸增加。在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, AD)約占總數的55﹪,它是一種進行性腦退化的疾病,又稱退化性老年失智症,為最常見的一種無法治癒的失智症。好發於老年人,年紀愈大得病機會愈高。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認知(cognition)、行為(behavior)與精神狀態三方面的退化。從前,發生於65歲以前的大腦皮質退化性失智即稱為阿茲海默症,而65歲以後者稱為老年痴呆症,但現在則是以某些特殊的病理變化作為診斷的依據。
 
 
貳、病理變化
典型的神經病理學上的發現,阿茲海默症患者具有異常的神經元內絲狀、點狀物(filaments,tangles),同時伴有澱粉樣蛋白、斑點的聚集,這些退化神經元的變化最常發生於海馬體、杏仁體,以及側葉、顳葉及額葉皮質區。同時這些受侵犯的區域也會有明顯的神經元喪失。神經生化異常仍不十分了解,不過上行的乙醯鹼性和正腎上腺性的調節被嚴重的破壞。
 
 
 
叁、症狀與診斷
(一)症狀:
阿滋海默氏症發病緩慢,常常無明顯的發病期,早期症狀多種多樣,以近事記憶力障礙為最常見的表現,一天前或剛剛發生的事情記不清,而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卻還能記清。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對往事也會遺忘,嚴重時出現完全性遺忘。
其次以猜疑為其最先出現的症狀,隨著病情發展,精神顯著衰退,有心胸狹隘、情緒遲鈍、愛鬧意見和易發怒、睡眠秩序顛倒的傾向。病情進一步發展時,計算能力減退,還有認知障礙即精細思考發生困難。逐漸發展到對日常生活和常識的理解、判斷也發生障礙,如褲子當衣服穿在脖子上,帽子當夜壺。此階段也可出現語言障礙,詞彙減少,言語單調,喃喃自語,或不能叫出物體名稱或完全失語。大多數患者還對時間、人物和地點的定向力發生障礙,不認家門,四處游走等。在失智晚期還會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的情況,如口、臉部不自主動作,如吸吮、噘嘴、厭食或貪食、大小便沾滿身上等。神經系統檢查可出現腱反射亢進。晚期患者完全臥床,生活全靠別人照顧,病程維持在五~十年左右而死亡。
 
第二部份
阿茲海默症的中醫觀
老年失智症屬中醫的「文痴」、「善忘」、「呆病」、「鬱症」的範疇
壹、病因病理
老年性失智的病因為人至中老年,臟腑氣血皆虧,若再因將息失宜、房事不節,耗氣傷精損及肝腎,或久病之後,或神志病及中風病的後期,邪熱久羈,損傷氣血津液,或因懮思腦怒,或飲酒飽食,傷肝及脾,或懮思郁結日久,致氣滯血瘀,或因外傷及中毒損及腦府。
病理變化為年老或久病,臟腑虛衰,腦髓不足,陰陽不調,氣血精髓之間相互轉化失常,氣機升降逆亂,痰阻血瘀,而導致腦神經功能障礙乃至於臨床諸症峰起。臟腑陰陽氣血虛衰,精氣不能上聚於頭,髓海不足,神明失養,功能失常,不能外馭機體和五官九竅,漸至痴呆發生。
本病病理定位在腦(髓),與心、腎、肝、脾等臟腑相關。而在治療原則上,失智症總屬本虛標實,辨明虛何者為主、為急,何者為次、為緩,治療時應把握通降袪濁不傷正,滋補養正不致邪壅。當根據標本之緩急輕重,予以或袪邪通絡降濁,或補腎精氣血,或通絡降濁,補虛扶正并用之治
 
貳、辨證分型與藥物治療
一、精氣虧虛
1.症狀:年老表情呆滯,行動遲緩,記憶力明顯減退,言語遲鈍,說話顛倒,行為幼稚,喜獨居,悲觀失望,忘哭忽笑,或頭搖肢顫,伴見頭暈目花,聽力減退,腰膝酸軟,髮落齒搖,氣短無力。舌質黯淡,苔薄白,脈細弱無力,尺脈尤甚。
2.證候分析:年老體衰,腎之精氣衰少,精虧則髓減,腦臟失髓充養,元神不能正常用事,發為愚笨呆儍諸症。亦因腎精不足,髓海不充而見頭暈腰酸,髮落齒搖,精氣不足,則耳聾目花,氣短無力,尺脈細弱無力,舌黯淡,苔薄白為腎氣不足之象
3.治則:補益精氣,養腦安神
4.方藥:還少丹加減
 
 
二、心脾兩虛型
1.症狀:神情呆滯,怵慮少歡,默默不語,面色晃白,體倦思臥,心悸氣短,不欲飲食,舌質淡,苔薄白,脈細弱
2.症候分析: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心主血,脾為生血之源,心脾虧虛,血不養心,神不守舍,氣血虧虛不能上奉於腦,故見失智諸證。氣虛血少,故體倦思臥,心悸短氣,面色晃白,脾失健運,故不欲飲食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為心脾兩虛,氣血兩虧之徵。
3.治則:健脾養血,補心益智
4.方藥:歸脾湯合定志丸加減
 
三、痰濁阻竅
1.症狀:精神抑鬱,表情呆鈍,靜而少言,或默默不語或喃喃獨語,閉門獨居,哭笑無常,不欲見人,頭重如裹,不思納穀,脘腹脹滿,口多痰涎,面色晃白,或蒼白不澤,氣短乏力。舌體胖質淡,苔白膩,脈沉滑
2.症候分析:病多起肝氣先鬱,肝氣鬱則克犯脾胃,脾胃弱則失健運;痰濁積於胸中,蒙蔽清靈之竅,使神明不清,故頭重如裹,痴呆諸症叢生。面白氣短乏力,可知中氣虛憊;納呆,脘腹脹滿,口多痰涎,乃脾虛運弱之候;舌質淡胖,苔白膩,脈沉滑,為痰濕內盛之徵。
3.治則:豁痰化濁,宣竅醒神
4.方藥:洗心湯加減
 
四、氣滯血瘀
1.症狀:神情淡漠,反應遲鈍,寡言少語,健忘善怒,睡中易驚,或妄思不寐,兩目凝視。舌質紫暗,或見瘀斑瘀點,苔薄白,脈澀或細弱或沉遲。
2.症候分析:本證多有外傷史,腦為元神之府,如血瘀氣滯,使氣血不能正常充養於腦,或因血瘀阻滯脈絡,氣血不能上榮於腦,使腦神失養,則可發為失智,舌質紫暗,脈遲澀等,均為血瘀之徵。
3.治則:行氣活血,通竅醒腦
4.方藥:通竅活血湯加減
 
 
肆、針灸與推拿療法
一、針灸:1.取大椎、足三里、內關,交替使用,強刺激,每日一次,10天為一個療程,休息三至四天重複治療,共七個療程
2.百會、強間、腦戶、水溝、神門、通里、三陰交,針刺并留針20分鐘
3.神庭、百會、風池、神間、豐隆、太衝、太溪、足三里、三陰交,針刺并留針20分鐘
二、推拿法:以補腎健腦,通調氣血,化瘀滌痰為主要法則。
常用穴:百會、印堂、玉枕、命門、關元、三陰交、足三里、血海等。
手法補瀉兼施,配合行疏之法。
 
六、參考書籍
1.王永炎、魯兆麟著        2002.06
《中醫內科學》      北京  人民衛生出版社
2.王宗道、王宗德  原編著  2001.10
《簡明病理學》      台北  合記書局
3.吳尚儒  等編譯          2002.04
《基礎內科學》       台北  合記書局
4.林佑穗、袁宗凡  編譯    2000.09
《新編蓋統醫用生理學》台北  合記書局
5.夏翔等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1.07
《一百天學中醫內科》  上海 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